搜贴子 搜作者(贴子) 搜作者(回复)
泸州家教网首页 | 
社区首页 > 语文专区 > 浏览
楼主
浅谈话题作文
思考一:什么是话题作文。

  一个新事物的产生,我们不能不关注要产生的背景。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高考作文不受审题及文体的限制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话题作文的出现正好适应了这一形势的需要,它更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次对学生思想的松绑,因此,我们说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作文,角度自己选择,立意自己确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给学生更多的自由。

  有些人喜欢在“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这两个概念之间打笔墨官司,这完全是徒劳的,广义地讲,话题作文也是一种材料作文,它的确给学生以“材料”,只不过这材料已不同于传统材料作文的材料,有其特殊性罢了,我们不必死揪着两个概念作文章。讲区别更不能只是从概念上教学生“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那是一篇话题作文”云云。关键还是要教会学生审题,弄清不同写作题目的要求。而我们教师认识到这种变化,看清作文题的发展趋势,做到心里有谱,泾渭自在胸中流淌罢了。

  思考二:话题作文的特点。

  上文已经谈到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式的作文,开放性就是它最大的特点。它以提倡创新、展示个性为原则,讲究取材的新颖,立意的独特,不拘一格的结构模式等。我们不妨把它和传统的材料作文作一番比较,具体谈谈它的特点。

  1、命题的特点:

  话题作文的题目虽也是“材料”,但作文要求已不同于以前的材料作文,它的题目中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了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拓展视野而举出的实例,例如2000年秋季高考上海卷中关于世博会主题的举例,今年高考上海卷中关于文化遗产的举例,2000年秋季高考全国卷中关于四个图形符号的举例等。第二个内容是帮助学生认识“举例”。激活其思维、引起学生丰富联想的阐释或引导语,例如在2000年秋季高考全国卷的题目中出现了这样的引导语:“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再例如,在今年秋季高考上海卷的作文题中,也有“人类文化遗产不仅有物质的,还有精神的……”、“除了世界级的,还有各级各类的……”等类似的引导语。题目的最后一个内容是较宽泛的、不求惟一性、但求多向性的写作要求,这样的要求往往允许且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特色。而传统的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往往是一个故事,一首小诗,一则寓言或一幅漫画等。它是有待写作者进行思想加工的原始材料,这明显不同于话题作文中“举例”式的材料,其作用和隐含的写作要求已大相径庭。

  2、立意的特点:

  在传统的材料作文中,材料对写作者审题立意或立论都有很大的限制或暗示性,写作者的立意或立论必须从材料中来,材料成为文章主旨的出发点,这好比如来佛的手掌,纵然你孙悟空如何翻跟斗,总也逃不脱我的掌握之中,强迫写作者思想就范。而话题作文则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不再在解读材料上为难写作者,它只是交待出一个叙事论理的“由头”,把立意立论的自由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开自己思想的翅膀任意翱翔,真可谓“匹夫不可夺其志”,而文章不可夺其旨也。我认为这一点是话题作文较传统的材料作文来讲进步最大的革新,难怪有人认为2000年秋季高考全国卷作文题是一道伪话题作文题,大概就是因为它限定了学生立意的自由吧。

  3、取材的特点:

  传统的材料作文由于无形之手钳制了写作者的立意,因此,它同时也就限制了写作者的取材,在它所形成的“叙——议——联——结”的新八股模式中,首先要求写作者转述题目中的材料,进而对材料进行分析评价一番,甚至直接把材料作为文中的论据来实用,在联系现实展开论证时,创作者要时时注意所选材料是否与文题的材料保持高度一致,至文章结束时还强调再次提及材料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在材料选择上的自由几乎被剥夺,创新思维无法体现,而话题作文不强调甚至尽量避免提及文题的材料,写作者可以在所给的“由头”之下,调动自己所有的大脑储存,或作一番生动的记叙,内容可真实亦可想象;或针砭时弊发议论,阐明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只要符合规定的写作规围就行。材料作文好比射箭,箭箭都不能离开靶心,而话题作文则如击剑,只要刺中有效部位就能得分。因此后者取材宽泛自由。

  4、文体的特点:

  一般来说,材料作文往往暗含写作者必须写议论文体这一要求,这就使得不擅长写议论文的同学吃了哑巴亏,造成不公平的竞争,而话题作文则取消了对文体的限制甚至有意打破不同文体的界限,淡化文体这一概念,让学生自由地选择最适合自己写作的文体,正是这一变革,使近年的高考作文呈百花齐放之势,各种表达方式可谓是异彩纷呈。有写记叙文的有写散文的,也有写议论文的,甚至还有小说戏剧等,遗憾的是,仍然有些考生感受不到话题作文文体要求上的变化,写出一些“穿靴戴帽”式的完全不符合话题要求的文章,使我们教育者深切感到,要彻底地解放学生的思想,还需要我们作一番努力。

  思考三:话题作文的写作辅导。

  俗话说:“文无定法。”我理解这句话,是说作文有“法”,只是“无定法”罢了。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写规范文,也就是强调要掌握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规则,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达到灵活变通的境地,古人说:“死法为定位,活法为虚名,虚名不可以为有,定位不可以为无。”(清人叶燮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话题作文肯定是没有什么定法可言的,因为现实生活中的话题多种多样,话题作文从内容到形式也就不可能单一化,我们不需要针对话题作文再建立一种作文的套路或模式,当然也不可能建立这种套路或模式。笔者只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1、关于话题作文的审题:

  前文我们说到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作文,还学生以写作的自由,但这并不是说没有一定的写作限制;降低审题的难度并不是没有审题的难度,如果学生忽视了题目的内容和要求,结果往往是作文的失败。同样会造成“失足之恨”。

  一般来说,一个作文题目都有其语言表层的要求和语言深层的隐含要求,学生对表层的要求一般不会忽略,而对深层的隐含要求则往往不能觉察到。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辅导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透视的眼光,具体地说,就是要把握“举例”(前文已讲),领会“引导语”,明确写作要求,例如在2001年秋考上海卷的作文题中,卷中列举了“泰山”“长城”“苏州园林”等文化遗产,有学生就把“黄山”、“长江”等自然的景象作为文化遗产而写入自己的作文中,没有意识到客观外物一定要是人类文化等活动的载体这一隐含要求,还有学生把中共一大会址作为文化遗产来写,文章中大量回顾党的发展史,让阅卷教师总有隔靴搔痒之感,把某一党派的活动遗址作为民族的文化遗产来写,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写作的材料一定要是自己能把握住的。还有同学把民歌作为文化遗产来写,于是就提到《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歌曲,没有考虑到所谓文化遗产一定要与今天的现实生活保持相当长的时间距离才行,简简单单“文化遗产”四个字所包含的隐性要求,要学生能作准确的“透视”并选择适合且易把握的写作对象,看来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需要经过一番训练才行。

  严格地说开放性的作文命题,是针对所有考生而言的,它提供考生多种选择的可能,一旦学生确定了自己作文的主旨和选择材料的对象,写作过程就应朝单一的方向发展,再没有开放性可言,这一点,教师辅导作文时也是特别要注意的。

  2、关于话题作文的样式:

  以往传统的材料作文,我们根据提供材料的不同内容和形式,往往把它分为漫画式,童话寓言式,时事新闻式等不同样式来加以指导,话题作文出现已有两年多,名种模拟题也不少,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已经出现的命题,尝试着探究其中的不同样式,做到瞻前而顾后。

  第一种是假设联想,想象型。如1999年秋季高考全国卷“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一个题目,与之相类似的题目如:“有人说,电脑的普及与推广,将导致人类历史上延续数千年的‘手稿’形式逐渐消亡,这将给人类的文化带来莫大的变革,要求以其内容为话题写篇文章。”根据学生写作实践的情况看,这种形式的作文题,切忌不加限制地胡思乱想,一定要做到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不能脱离理性的思考;还须注意对假设情景的描述不能代替文章的立意。对前瞻的描述是为文章主旨服务的;最后还须注意对事物利弊的辩证分析,不可犯“一好百好”式的片面性错误。

  第二种是实际应用、设计型。如2000年秋季和2001年春季高考上海卷与之相应的题目如:“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使广大青年深受鼓舞。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为西部大开发献计献策,请以西部大开发为内容写一篇作文”,这一类文章一定要做到主题鲜明突出,设计科学合理,陈述时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因为这类文章的表述具有说明描述而兼有说理的特点,甚至运用辅助式的小标题或序号来显示文章的结构也未尝不可。

  第三种是生活感悟型。如20000年秋季高考全国卷度试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与之类似的题目如:“‘网’有有形的,有无形的,有有益的,有有害的……,请以‘网’为话题作文……”这类题目可议理,也可叙事,一般来讲,叙述类更易于上手,或寓言,或童话,或一般的记叙文;或真实,或虚构,但感悟点一定应来自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还须在文章中作适时的画龙点睛以体现情节故事的内涵,做到“举类迩而见义远”,“称文小而其旨极大。”

  以上所分的三种样式,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话题作文,有利于我们教师的辅导,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往往是一个题目可作多种样式的构思,多种文体的尝试,不必拘泥于某一种类型,当然,有时也有一些单一作文样式的题目出现。

  3、关于话题作文的构思:

  话题作文怎么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构思的训练,说到构思,就一定涉及文体要求,无论什么作文,都有相当严格的文体要求,写什么必须像什么,不能杂乱无章,因此,在构思之前,要确定好文体,而且在写作过程中要一以贯之,使之成为充分具备该文体特色的文章。

  第一种构思:把一个话题演绎成一个动人的故事,用这一故事体现与话题有关的主旨。例如1999年全国卷“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个题目,大多数考生多陈述记忆可移植后的利与弊,表明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观点等,而江苏省的一位考生却以《伤心儿女》为题,作了如下构思:三个不孝儿女在母亲重病卧床时纷纷想摸清家底,于是她们争着移植了母亲的记忆,可是在母亲的记忆里,有的只是为他们所历尽的艰辛,是生活中的忍辱负重,是伟大的母爱,最后,“母亲的记忆涤荡了不孝儿女灵魂深处的污垢,于是,他们的灵魂也获得升华。”(教师评语)这位考生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深刻的主旨获得当年众多阅卷教师的好评。

  第二种构思:把一个较大的话题转化为一个小话题,在小话题中确立文章观点,同时把思维引向深入,逐层论述。例如前文中提到的以“网”为话题的作文题,在辅导学生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做发散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于是学生会由“网”想到父母对子女的溺爱,想到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关系网,想到应试教育,等等,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作集中性思考,化大为小,同时确立文章的中心观点,探讨不同的“网”形成的原因,它对社会的影响、利弊,最后指出正确的做法和努力的方向。这种构思就是先发散,后集中,力求小角度有所突破。
作者:陈老师(159756)09-07-02 13:18回复此贴
1楼
学习了
作者:华老师(298979)10-02-28 20:40回复此贴
共有回复1篇 1
回复内容:
百分·泸州家教网 ©2003-2015